猫影-《谁是凶手》“撑”起迷雾剧场,但悬疑剧的春天远没到来-作者| 牛角尖
豆瓣7.1、知友推荐86%……上个星期,剧集市场口碑热度最声势浩大的非爱奇艺“迷雾剧场”第三部作品《谁是凶手》不可。首播爱奇艺站内热度值打破“迷雾剧场”过往作品首播记录、全网剧集市占率破17%(上线3天)、历史最高舆情111万和微博主话题阅读量破12亿的成绩,都在印证着这部作品的口碑与流量。
不可否认,《谁是凶手》的确“不错”。尤其是在今年悬疑剧集全程暗淡、“迷雾剧场”接连扑街之际,《谁是凶手》至少证明了只要好好讲故事、不刻意炫技,就会赢得大众的喝彩声。
但好评声却也止步于此。中规中矩的悬疑推理、不够出彩的悬疑案件、褒贬不一的赵丽颖演技,以及这部剧“戏外”的道具风波,共同筑成了这部剧的口碑B面。
换言之,《谁是凶手》或许可以勉强看成是爱奇艺“迷雾剧场”今年的“门面”之作;但若从整个悬疑剧市场来看,豆瓣评分刚刚过7、演员演技褒贬不一的它,远不能代表当前内地市场的悬疑剧制作水平。
可略显悲伤的是,截止至目前,今年内地悬疑剧豆瓣评分过7的作品,还仅仅只有5部。反观“隔壁”,无论是大洋彼岸的英美地区,还是香港台湾,今年已经陆续创造出《鱿鱼游戏》《逆局》等精品佳作。
国产悬疑剧的创作“春天”,还在路上。
《谁是凶手》及格了,然后呢?
以一桩17年前的连环杀人案为背景,17年后,当故事中的主人公纷纷长大,昔日被掩藏在黑暗中的“真相”也即将水落石出。
这是悬疑剧《谁是凶手》的故事主线,也是整个故事最能调动大众情绪、引发追剧共鸣的“悬疑埋梗”。但除此之外,“主线”剧情中参杂着各种“悬疑副线”,比如沈海洋之死、谁是虐狗的罪魁凶手等,都让整个案情更加扑朔迷离。
诚如上文所言,《谁是凶手》拥有着不错的逻辑推理和悬疑埋梗,算是近期市场中主打“本格推理”的一个惊喜之作。比如剧中开篇呈现的连环杀人案,凶手作案时让死者流露出的标志性“死亡微笑”,用闹钟静静记录死者最后的生命时长,以及片头所采取的“动画”寓意,都让其颇有与爱奇艺“迷雾剧场”封顶之作《隐秘的角落》一较高下的意图。
但“好评”却也戛然而止。这部剧中无论是出现的推理案件,还是镜头语言铺垫的“悬念感”,都削弱了大众的追剧氛围。一言以蔽之,《谁是凶手》并无明显的案件推理逻辑Bug,但聚焦17年旧案、采取“案中案”叙事手法,以及犯罪心理陈述的表达方式,在悬疑剧市场早已见怪不怪。借用网友言论“没有想要揪出‘谁是凶手’的冲动”,这似乎也成为了本剧的最大问题。
《谁是凶手》为何会出现当前问题?一点剧读认为,这在于整部剧的悬疑氛围感“削弱”。好比成年之后的夏木,当年全程看到亲人死亡的他,多年后回到警局、成为一名刑警,是个观众都可以猜到他是来“翻旧案”的。但这种情况,如若出现在英美剧中,创作者往往会借助“镜头语言”,将真相保有悬念感、再给到观众。
这是国产悬疑剧与英美剧创作层面的差距。除此之外,整部剧在“戏外”的一番操作,比如首播当天就被网友扒出海报抄袭事件,后续剧情中出现宋茜、于和伟和王丽坤同框照等不严谨道具,都拉低了一部悬疑剧应有的创作氛围。
而“流量转型”演员赵丽颖的加入,也让这部剧在豆瓣上“未播先撕”了起来——豆瓣上,赵丽颖尚未正式出现,有关其演技差的评论已经大波入侵,这从路人围观角度,也败坏了一部作品的“路人缘”。平心而论,如若不是这些外观因素为之,《谁是凶手》的豆瓣评分在7.5-7.7之间,应该不是问题。
这也是大众目前对这部作品的惋惜之处。可即便如此,《谁是凶手》依然“救不了”迷雾剧场,更救不了当下的国产悬疑剧市场。
豆瓣过7分作品仅5部,国产悬疑剧没能真正“大爆”?
《谁是凶手》的“中规中矩”,也换来了市场中对爱奇艺“迷雾剧场”的一波慰问。必须承认,《谁是凶手》并不能撑起当下的“迷雾剧场”,却也为其今年接二连三的“扑街”作品挽回丝丝薄面。一点剧读在之前的《<八角亭谜雾>开局不及预期,没了‘紫金陈’的迷雾剧场将何去何从?》文章中,曾对爱奇艺“迷雾剧场”做出过解读,此处将不再过多赘言。
让大众对《谁是凶手》寄予厚望的另一层原因,实则是来自于流量演员赵丽颖的加入。这也造成该剧首播当天,各种热度破纪录、豆瓣迎来“黑粉”的现状。其实,流量型演员入局“悬疑剧厂牌”,这在今年并不算新鲜事。这好比献礼题材成为市场风口后,一大批年轻演员相中该类型领域,悬疑剧也正在成为市场中的大头。
灯塔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21日,剧集市场共上线悬疑类作品数量达92部,类似市占率为9.31%,仅次于爱情、古装、剧情、都市四大类型。而从目前市场悬疑剧布局来看,除去各大平台都在积极布局“厂牌”(剧场)外,成分散状播出的作品,依旧占据过半,这意味着悬疑剧并非只属于“平台”独有,卫视或卫视、平台合作,依旧是一个常态。
一个颇让人感到意外的结果是,今年上线的92部悬疑作品中,除去《逆局》《华灯初上》这样的华语剧作品外,本土创作悬疑剧作品质量基本处于及格线下方,豆瓣评分在4、5分的作品,占据大头;豆瓣6分以上的作品仅有10来部,而上了7分,基本就已经是今年的悬疑“爆款”,好比目前在播的《谁是凶手》。
从热度层面来看,今年悬疑剧集排在首位的是卫视剧《叛逆者》,上线40天最高市占率20.04%,以及豆瓣评分7.8的口碑,让该剧仅次于今年的两部悬疑口碑剧《我在他乡挺好的》和“小成本”黑马剧《城市的边缘》。热度top5作品中,平台打造的悬疑剧占据3部,但从豆瓣口碑来看,除了《第十二秒》刚达及格线外,另外两部都在5分徘徊。
这似乎也暗示出一个现象,虽然目前绝大部分平台都在积极布局“悬疑剧场”,但从播出口碑及热度来看,“厂牌效应”并不能取代其在市场中的地位。换言之,或许成熟的剧场模式,可以为旗下作品拉到“广告赞助”,却不能因此而拉开大众的好感度。市场对这部的唯一感知,依旧是以“口碑突围”,这是截至目前,《叛逆者》能够走红于市场、成为悬疑剧头部的重要因素。
其实,从今年悬疑剧整体市场来看,“悬疑”效应并不突出。尤其是与2018年、2020年对比,今年的悬疑剧市场只能被看作是“小年”——与之前的“悬疑”大爆存在明显反差。
悬疑剧创作为何走起了下坡路?除去审查、相关专业人士欠缺这些老生常谈问题外,这两年的精品悬疑剧欠缺,还存在一个明显问题,即平台的过度内卷化。当然,从题材发展角度来看,能够越来越得到市场重视,必然是好事;可从悬疑剧创作周期来看,一年需要打磨出至少5到7部的悬疑推理作品(注:每家平台悬疑剧场一年更新的作品数量),也着实有些压榨该方面人才。
举个例子,目前市场中公认的悬疑剧头部玩家五元文化,其近两年来已经上新了近10部悬疑作品,平均一年5部的创作节奏,也让这家曾经因《白夜追凶》而被封神的影视公司,走向平庸。这就是严重违背悬疑剧创作规律,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业内公认的悬疑剧本创作时间是在三年左右,即便是IP改编,也需要一到两年的创作周期。包括之前打响“迷雾剧场”的《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也都是在三年前(2017年左右)就开始剧本开发,这是保证一个优质悬疑剧本诞生的必要条件。
当创作者的脚跟开始频繁跟随“市场”,这意味着他们的创作节奏也会被无限打乱。这反倒成了当下诸多悬疑题材难及格的一大原因。也因此,“悬疑剧场”平台化,有弊有利。不过从长远发展方向来看,范围上的增大、也势必会影响到该类型题材的创作趋向。“悬疑剧”正在成为国产剧市场的一大风口。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