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金鸡奖五项提名!《革命者》导演做客“海上电影沙龙”谈创思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09-14   浏览次数:130

电影《革命者》

日前,电影《革命者》荣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美术、最佳音乐和最佳剪辑等多项提名。上海电影家协会品牌活动“海上电影沙龙”近日在上海文艺会堂举办“电影《革命者》观影暨创作交流会”,上海影协青年会员、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上海藤井树观影团等100余人参加活动。

影片《革命者》于今年7月1日公映,它围绕1912至1927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展开,讲述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积极探索改变中国、拯救民族的热血历程,热忱追寻正确革命道路的故事。在他的感召之下,毛泽东等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热血青年及各阶层群众前仆后继积极投身到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和建设新中国的革命进程中。

观影结束后,该片导演徐展雄与现场观众分享了创作体会,沙龙由上海影协理事藤井树主持。

Q

在影片最初的创作中,最难的点是什么?

能在这个特殊年份里有机会拍一部关于党的创始人的影片,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荣耀。李大钊这个人物在中国影视史上被拍过多次,如何再次呈现,是当时最大的命题。我扪心自问,自己了解李大钊多少?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毛泽东的老师……除了这些众所周知的身份,我对李大钊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教科书上。那么怎样突破惯常思维里面对这样一个人物的想象,加以重新展现,就成为当时最大的难题。此外当我们要用一个电影展现一个人的一生的时候,惯常思维是用编年体,从出生讲到去世。但这种方式是否令观众接受?以及还有哪些与以前不同的方式展现给观众?总结起来就是两个问题:一是李大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二是我们要用怎样的方式拍这部片子。

徐展雄

Q

影片采用的叙事手法是集中表现行刑前36小时,然后穿插李大钊生命中的几个重要节点。这是在剧本创作层面,还是后来剪辑时的选择?

管虎导演当时提出,能否通过旁人的视角展现李大钊。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妻子眼里的李大钊、毛泽东眼里的李大钊和蒋介石眼里李大钊,一定是不一样的李大钊,一定能展现同一个人物的不同侧面。这样就可以突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的单一定位,可以写他是一个怎样的丈夫,一个怎样的“敌人”,一个怎样的老师,一个怎样的朋友……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破题,让人物更丰满,呈现不同的样貌。李大钊牺牲时年仅38岁,如果从出生讲到去世,是否对现代观众有点陈旧?能否以一种更加类型片的方式讲故事,增加点悬念,再加上“倒计时”——李大钊已经入狱,再过一天半就要牺牲了——在这当中发生了一些故事。

徐展雄

Q

我们从小看到的李大钊的照片,都是戴黑框眼镜的,在影片里为什么是白边的?

我们对眼镜做了大量的史实考证,他既有黑框眼镜,也有金边眼镜,您说的白边眼镜其实是金边的。虽然他平时戴眼镜,但就义时,他并没有戴眼镜。有一个荷兰记者拍下了他在刑场上的最后一张照片,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确认,李大钊当时没有戴眼镜。

徐展雄

Q

看了电影特别感动,我想问一下徐导演,对于这样一部重大题材影片,你在选择演员的时候,会更加注重哪些地方?

这次对几位主角演员的要求,首先是“形似”。让观众觉得“神似”,一定是建立在形似基础上的,所以当时的演员都做了一到两轮的造型,“形似”达标了我们才会用。因为观众对历史名人有既定印象,如果连形都不似的话,很多时候你演得再好也没有用。另外一方面,如何演绎一个伟大人物、领袖式人物?我们找了一个统一的方法:首先把他还原为一个人,对于所有真实人物,他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缺陷的。李大钊去世的时候,并不知道共产党会成功,不知道1949年新中国会成立,但依然为此牺牲,这才是人物真正伟大的地方。

徐展雄

Q

建党百年题材层出不穷,我也看了《1921》,现在看了《革命者》,从导演角度来讲,还是相当不同的。《革命者》采用了碎片化的整合,是否希望年轻观众更容易接受?而影片也并没有像《1921》那样采用大量流量明星,你们有没有考虑过演员流量的效应?

当时我们想做这样一个剧本的时候,没有考虑过我们的受众是否是年轻人,初心就是想用一种新的方式讲这么一个人物,并不是因为我们觉得年轻人接受这样的方式才这样拍。影片上映后,这种讲述方式,有人觉得厉害,也有人嫌讲得乱七八糟。对于创作者来说,有没有勇气踏出那一步。按照老方式讲故事,肯定可以让更多观众看懂,但你的诉求是否是让观众“看懂”?你是否要拍一个循规蹈矩的和以前差不多的主旋律电影?关于流量的问题,其实我们第一考虑的还是“形似”的问题,包括配合度的问题。

徐展雄

Q

有两个地方,大概一个是在中间偏前一点,还有一个是在绞刑之前一点,有很高很高的高音,长长的拖几十秒钟,这个手法的处理是什么目的?

其实在声音的设计上,都要主观化的,声效的设计不仅展现客观在这个场域里面出现的声音,而是它折射了人物的内心以及客观在这个场域里面的声音放大或者缩小了,就是和影像是整套系统。《革命者》其实存在大量意向化的影像,是非线性的,是超越现实和浪漫主义的。那么在声音的设计上,我希望它能超越于物理声音的现实。

徐展雄

Q

有影评说这部电影在写实和写意方面做了特别好的处理,请问导演,你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处理?

《革命者》确实采用了大量的写意的方式,一方面是考虑我们要展现的不仅是李大钊的人生,更多的是要展现他的思想和精神,我们就选择用更加写意的方式来展现。例如第一场罢工戏灯光的处理,这是李大钊在剧情里第一次出现,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当时有两个意向:一个是我们想象一个共产党员从黑暗中而来,背黑暗而向光明,深扎于地底,往上而去,他从矿井里面升出来,这是一个意向化的处理。第二个想象,李大钊的出场就像摇滚明星出场一样,从舞台下升起来。怎样将这个场景融入一场罢工?当时做了很多头灯,这些头灯源自于粉丝的荧光棒,是这样去想象类比他的出场,找到了这样一个视觉的形式。

徐展雄

文编 | Ⓒ.Ⓛ

美编 | Ⓗ.Ⓨ.Ⓟ

摄影 | Ⓙ.Ⓙ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