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如果亲人得了癌症,应该告诉得了癌症的实情吗?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08-14   浏览次数:184

北京时间1月6日,年轻的奥卡菲娜成为影史第一个捧得金球奖音乐/喜剧类电影最佳女主角的亚裔女演员。

帮助她获奖的这部新片《别告诉她》,以影像的方式,帮助全世界的观众透过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理解和感受到属于中国人的一份独特情感。

目前,影片已在全国影院上映。

当“癌症”两个字出现在病历上,最迷茫最矛盾的还是患者家属,他们都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要不要把实情告诉病人。如果告诉的话病人能承受吗,会不会加快病情恶化?如果不告诉的话会不会让病人起疑,是否侵犯了病人的知情权,怎么才可能瞒得住?究竟,“癌”该不该说出来……

如何面对亲人的老去与离别,是每个人在成长中必须经历的一道坎。

有一个“世纪难题”,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却从不敢轻易提起:

假如有一天,你至爱的亲人被检查出癌症而不自知的时候,你会直接对他讲出真相,还是隐瞒病症、告诉他“一切都好”?

来源:电影剧照

在前不久揭晓的第77届美国电视电影金球奖上,女演员奥卡菲娜凭借《别告诉她》拿下音乐/喜剧类最佳女主角,也成为首个斩获该奖项的亚裔演员。

1月10日,《别告诉她》在国内正式上映,导演王子逸把自己的真实经历搬上了大银幕:

碧莉是一位在纽约长大的华人女孩,一天,与她有着深厚感情的奶奶被诊断罹患癌症,全家人从世界各地回到长春,假借一场婚礼的名义让回家见奶奶最后一面。

围绕着“要不要告诉奶奶病情”,他们展开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大夫说你呀,身体健康得很。 ”

奶奶被周围的人告知,自己遭受的是上一次肺炎带来的后遗症,而CT检查出的异常阴影是“良性阴影”。

来源:电影预告片截图

在美国生活的碧莉认为,大家不应该向患病的奶奶隐瞒真实情况,但家族的长辈甚至医生都对碧莉说,不告诉奶奶才是最好的选择。

他们告诉碧莉,能“杀”人的不是癌症,而是恐惧,她现在和正常人一样,干嘛要让她伤心呢?

他们告诉碧莉,奶奶为大家操劳了一辈子,所以不应该让她一人来承担病痛,不告诉她,是在帮助她分担思想上的压力。

他们告诉碧莉,因为爷爷得癌症的时候,奶奶也是这么做的。

总而言之,所有的原因只有一句——为了她好。

文化基因使然,我们往往更倾向于间接、内敛的情感表达,年轻人习惯给父母报喜不报忧,避谈生活中的不顺利;长辈也习惯性地略过得病的事实,告诉子女们一切都好。

这是善意的谎言,也是大家最熟悉的日常,似乎只有这样做,才能替亲人阻挡很多烦恼。

来源:电影剧照

从电影回到现实中,很多人正经历着和碧莉的一样的故事:

前年冬天,得知父亲罹患癌症的消息,正在上班的陈敏突然一阵眩晕。

父亲的胃一直有些小毛病,近年来也因为胃溃疡上过几次医院,但这次的检查结果还是让她不敢相信——胃癌,已经发展至中晚期。

最先拿到医院化验单的家人们聚在一起哭了,谁都不会想到,平日热爱旅游、走路快到全家人都追不上的父亲,好好地怎么就得了癌呢?

来源:《别告诉她》预告片截图

马上去首都治病,成为一家人的共识,他们开始四处寻找医院和大夫,收拾出门行李,就各种琐碎的事情商量讨论,甚至爆发大大小小的争吵。

另一个共识,他们没有特地讨论过,却彼此明白——“不能告诉,这事一定不能告诉他”

在儿女的眼中,父亲一向心思单纯,心里只要有包袱,周围所有人都能看得出来。为了不让他害怕,他们决定撒个谎:这次查出来是重度胃炎,咱得上大医院做个手术。

父亲没有察觉自己的病症,积极配合医生的各项检查,等手术成功做完,他坚持要自己看检查结果——报告单上写的并不是“胃癌”两字,写的是“胃ca”。

手术加上化疗药物,父亲在短短几个月暴瘦,他有时候会喃喃自语:“怎么又瘦了。”为防止胃酸反流,他的枕头被垫高,也开始有些驼背,陈敏每次看到都很心疼,但她从来不敢说出真相,怕父亲的心里承受不住,继而影响治疗。

在“未知生,焉知死”等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死亡一向是国人日常语境中的避讳。网络上,大多数的网友也都选择了“不告诉”、“千万不要说”。

来源:豆瓣小组评论

也有人说,如果是我得病,我希望亲人无论如何一定要告诉我,我相信我一定能撑下去。但真的都是这样吗?

陈敏在单位附近认识了一位张阿姨,六十多岁的她性格直爽开朗,是社区里的热心肠,常常会开导身边患癌的朋友们。

可有一天,她的体检结果显示有个指标不正常,可能与癌症有关,平时大大咧咧的张阿姨突然变得焦虑不已,医院的号还没排上,她的精神状态却像完全换了个人:

“平时说的那些安慰话就跟纸片似的,真到自己头上的时候一点儿都没用啊。

来源:电影预告片截图

可在另一个层面,被瞒着就一定是好事吗?有人认为,还是要看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病人在知道得癌之后心态很好,积极配和治疗,说不定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来源:豆瓣小组评论

而且,隔三差五进医院、反复检查与治疗、家人一次次圆谎……到最后,病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所知晓。

来源:豆瓣小组评论截图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陈敏觉得父亲好像知道了,以前路上碰到“好事者”说癌,父亲还会争辩几句,后来去医院复查,他有时会盯着诊室里的抗癌标语看很久,轻轻叹口气。

但这些,他也从未对孩子们提起过。出于对家人的理解,病人们很少显露自己的知情。

就像碧莉的叔叔所说,在东方人的观念中,生命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家庭、集体的一员,是彼此的相互支持。“不告诉”的背后,是家人们为彼此牵挂的心。

《别告诉她》的英文名是“The Farewell”,翻译过来是“告别”。

在略显平淡的影片故事中,让很多人情感起伏最强烈的画面,不是有争议的文化冲突,而是奶奶站在巷口送别的一幕。

来源:电影预告片截图

评论里,有观众由此想到了自己的亲人:

“奶奶塞红包的时候,让人忍不住心酸,最后把孩子们都送上出租车,我想起我上学时,家人过完春节送表哥回北京工作,我妈说‘你大姨竟然还抹眼泪呢,(你哥在外工作)都这么多年了’,现在自己也北漂了,身似浮萍,心有牵挂,触景生情,实难自抑…”

“上大学回学校的时候给我塞钱,叮嘱我,家里的杏熟了因为我没回来怕我吃不到给我做成罐头,自己一点点做辣椒酱让我带到学校去,父母在不远行,感触很深的一句话,越大越想家,想多陪着奶奶。

“最后一幕,和每次回家姥姥奶奶送别我们一模一样。 腿脚不便也硬是要送下楼,即使是一步一步扶着楼梯才能走下来,车开走了还站在原地挥手,唉,泪奔。

“国庆的时候我回去看奶奶,临走前我们几个人一进一出收拾东西,我看见她站在门口偷偷擦眼泪,上车前我抱了一下她,她说这几天都是很多人一起吃饭,吃得很香,今天一下子走完了真的没意思。

“鼓起勇气听了2016年偶然留下的跟姥姥的电话录音,姥姥嘱咐我天气降温多穿衣服,那时候她刚做完手术,情绪一直不太稳定,电话里她带着哭腔问我怎么竟然还要有一周才能回家? 为什么时间过得这么慢? 当时我嘲笑姥姥怎么年纪大了这么容易多愁善感,今天听着这些我早已经泪流满面。

面对死亡,是否要坦承以告?人们无法争论出哪一个才是终极答案,却可以在选择背后,发现那些真实而深沉的东西。

来源:电影预告片截图

影片中,奶奶告诉碧莉,“生活不光是你去做什么,更要是你怎么做,精神支柱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的一生,也是与心爱之人不断告别的过程。

在父母关爱、长辈呵护中长大,之后一路独自远行……教会我们成长的,或许就是那些不得已的离别。

当结局已经注定,我们能做的,只有更加珍重当下可以陪伴的这一刻。

随着癌症的多发,“该不该告诉癌症病人实情”的矛盾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各种微博、论坛上,这类的求助信息亦是随处可见,并引起热烈的争议。对于说与不说,人们的理由主要如下:

“不该说”派:给病人留点希望吧

癌症不同于其他疾病,癌症是绝症,再豁达的病人也会忌讳和害怕,把实情告诉他实在是太残酷了。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患者不知道自己生了癌或尚未确诊之前,常常活得很好,活得很长。但是在得知自己患了癌症以后,精神瞬间崩溃,表现得非常惊恐、忧虑,对人生悲观绝望,对治疗前景不抱任何希望,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迅速下降,从而加快病情恶化速度。甚至因此而选择自杀。

如果病人知道了病情,还知道活不了几天的话,就像感觉被判了死刑一样精神崩溃,作为家属,怎么忍心让他承受身心的双重折磨?善意的谎言也好,侵犯知情权也好,我们只是为了将对病人伤害降到最低,让他怀有一点希望,别在惶恐中度过剩下的时光。

“应该说”派:病人有权知道

病人有权知道自己的病情和存活期,以便自己更好地来安排人生的最后时光,这比稀里糊涂地去世留下遗憾强。而作为亲人,实在也不忍心看着他像傻子一样地被蒙在鼓里。话说回来,别以为在病人面前一套,背后一套他会感觉不到,病人在这种不详的气氛中产成猜疑更容易演化为悲哀、消极的心理障碍。

在残酷的真相面前,告诉病人病情,并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病人的斗志可能反而会被激起,顽强地与癌症斗争,甚至创造出抗癌的“奇迹”。这样的案例,临床治愈中并不鲜见。

很多癌症需要手术,如果隐瞒患者实情手术如何进行?所以术前让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了解这种治疗的必要性,得到病人的许可,也是尊重人权和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病人知道实情后,才可以按照医师的要求主动地配合治疗及治疗后的康复工作。

与其一家人在矛盾痛苦中欺瞒病人,还不如一起乐观地面对,才能真正给病人以战胜病魔的力量。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