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导演请指教》|走进电影诞生后台,寻找争吵背后的对话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09-21   浏览次数:175

「导演们的确面临真实的淘汰,但相比真正的“战场”,在这里导演们显然还可以跟随自己的内心去完成自我的呈现。」

>>>

上线一个月,豆瓣评分4.1。

(《导演请指教》豆瓣评分)

腾讯视频近期推出了一档影视导演竞技真人秀节目《导演请指教》,该节目要求导演在规定时间内拍摄出一定时长的影片,作品现场展映过程中由观影人投票,最终由制片人进行选择并组成团队,完成后期竞赛作品。

从第一期上线,该综艺便引发了巨大争议。一个豆瓣评论点出了《导演请指教》里争议的本质——综艺里,电影工作者、影评人都变了味儿。

上线之前,《导演请指教》在微信视频号发布的宣传片简明却又有重点地展示了导演所需要了解与掌握的部分技能,获得了10万加的转发与点赞。虽然存在着过于简单、只强调摄影技术等评价,但不妨碍观众对节目形成高期待。

(宣传片评论)

不专业的导演比专业的更多、不同群体的吵架比影片精彩,《导演请指教》开播的正片够“精彩”,却没能满足观众对于“专业导演的幕后”的期待。

01

不同赛道的导演竞赛:

观众对导演“祛魅”了吗?

演员走进综艺竞赛的模式在近几年尤为火爆,《演员请就位》《我就是演员》等节目的出现将影视演员们带出影视作品,到一个固定的舞台上进行现场比赛。这一竞赛模式捧红了一批演员,有的老演员也因此“翻红”成功。

对于金靖来说,《演员请就位》就是她演员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在这里她展现了喜剧人挑战悲情角色的能力,也让《我在他乡挺好的》编剧看到了她的共情能力。除此之外,着眼于演员们声音能力的《声临其境》同样采用了演员 竞赛的形式,《导演请指教》无疑也是这一模式的变型。

关于这一综艺的目标,制片人徐扬在访谈中提到希望能够尝试以综艺这种更广谱的形态,综合展示导演作为核心创作者价值以及市场多样性。

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在影片之外,把导演幕后的工作也摆在了明面之上,让观众得以看到电影制作的环节以及电影行业背后的完整生态,也让投资人看到导演们的潜力与价值。

舞台上有传统的学院派、资源与人脉丰富的跨界导演以及各具背景的新人导演,这些不同赛道的导演聚集到了同一个竞技场。

(《导演请指教》的导演构成)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导演请指教》展示了一个微缩的电影行业的图景,观众得以窥见一个简化但还算完善的链条。

但相比有一定人脉、资源的“圈内人”,缺乏足够名气的新人导演可能在最开始就面临着不被演员选择的命运。行业内暗藏的规则从此处漏出一丝痕迹:名气及其背后潜在的资源事实上在节目里具体化为了隐形的权利。

除了最开始演员空缺,导演曾赠拍摄《爱情》时还遇到了经费超标、场地被暴雨破坏以及演员情绪难以展现等多个问题。

(曾赠拍摄时总是遭遇暴雨)

相比之下,演员韩雪在节目一开始就给出了极具吸引力的团队资源来吸引演员:韩红配乐、张艺谋的御用摄影师赵小丁做摄影指导。影片效果暂且不提,其团队的配置以及额外的成本已经让其他大部分导演望尘莫及。

但跟随导演的拍摄,我们看到的是在专业的摄影团队及编剧团队支持下的作品。导演好像只承担了一个喊“卡”的角色,有些片后甚至出现了“联合导演”的职务。

同时,节目最应该展现的“导演幕后”——对于画面的调度、对于流程的熟悉以及与各个组别的沟通合作整体呈现不足,仅仅依靠导演对于细节把控的镜头是无法呈现导演这个职业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存在的意义的。

除了专业对口的导演们,节目里出现了多位跨界导演。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可以以演员的身份去指导演员的演技、或许可以用专业与灵感去指导配乐、或许可以用自身语言的艺术去协调沟通问题。

但不管参加节目的导演是未来希望在导演路上闯出一番事业,还是只是想在节目里体验“导演”的身份。不够“专业”是节目呈现出的直观效果,对于很多观众而言,在节目里看不到宣传所言的“一部电影的诞生”。

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导演们没有专业支撑导致的底气不足与经验缺乏导致的现场调度之困不仅没有祛魅导演这个职业,反而增加了另一层误解:拍电影不需要专业学习。

02

争吵背后的对话:

艺术与商业是对立的吗?

《导演请指教》中有几大人员构成:把关与判断影片价值的制片人、强调学术讨论与美学价值的专业鉴影人以及电影最终的抵达者——观众。

节目中,完整的人物链条之下是无穷尽的争吵。一次次的激烈讨论后,焦点似乎抛向了无法解决的问题:艺术性和商业性有没有办法兼容?观众能否看懂影片是重中之重吗?

(FUNJI《导演请指教》剧评热词)

看似无解的问题背后,节目组的安排却显示出了自身倾向性。对现场不同群体的观影人来说,影片展映后的投票权利是不均等的。

观众在节目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力:离席。观众按下离席键导致观众分数低于120票时,影片会停止放映。

因为停播引发讨论的第一部影片是梁龙导演的《疯狂的外星人》。有人是因为“无聊”“不知所云”而按下了离席键,有人是觉得对不理解的影片按下离席键也是对于其他导演的尊重。

《疯狂的外星人》讲述的主题其实正是异类的孤独。这一点似乎恰好与场内的讨论所契合:一个不被观众接受的“异类”影片是否还有播放的必要呢?

专业鉴影人基于自身工作的特殊性,观看电影其实就是他们的工作日常。所以不管影片效果如何,完成观看的动作是他们作出评价的第一步。

可是对于观众来说不是如此。没有耗费时间、精力和金钱的充足理由,“我”为什么要去了解一部不喜欢的影片呢?看不懂、不好看,那就离开,这是观众的逻辑。所以两者的争吵常常是预设了不同的讨论前提。

(观众的发言)

一味地遵从观众的喜好去创作当然不符合现实,但是听取与参考观众的意见对于电影人来说必不可少。

抛开专业鉴影人对于影片艺术性的分析,单从具体的点评来说,部分专业鉴影人的话语中其实暗含着高高在上的指点意味。

很多时候,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网络电影高度发展的时代,观影事实上成为了更个人化与主观化的过程。以指导与教育的视角去看待观众,事实上是将观众置在“不懂电影”的境地之中。

(专业鉴影人的发言)

但观众真的不懂电影吗?众多成功的艺术与商业兼容的电影回应着这一问题:《你好,李焕英》用艺术性的改编讲述了真实动人的亲情故事、《让子弹飞》故事性与黑色幽默兼存、《盗梦空间》既有刺激的冒险镜头又有思考的深度......

最新上线的一期中,钱宁黄导演的《观察者》以低成本的预算在节目里挑战了软科幻题材,获得了现场观众和专业鉴影人的大量好评。即使是对于科幻题材要求极其严格的鉴影人杨超,也是以展望的态度对于钱宁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观众与专业鉴影人是可以达成一致的。艺术作品可以被分析、可以被解读,但首先需要被看到。

(制作人陈祉希的发言)

很多时候,艺术和商业不是对立的,它们或许可以分开讨论,但如果将它们完全一分为二地割裂开来,很可能会陷入无法释怀的牛角尖中。

不过,抛开表面的争吵,值得关注的还有综艺本身的建构,被剪辑重构的剧集更像是一部拥有起承转合的完美影片。

节目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影片收获了观众与鉴影人的双重认可。《导演请指教》似乎开始步入正轨,在节目限制之下的导演们越来越适应,也不断回应着现场提出的种种问题。喧哗之后,节目本身的意义依然是不可忽略的。

在节目中,这些各种意义上的“新”导演在不断地探索自身与市场的平衡,正如节目制作人在采访中提到的,“这个节目是一个试错的平台”。

导演们的确面临真实的淘汰,但相比真正的“战场”,在这里导演们显然还可以跟随自己的内心去完成自我的呈现。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