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卡米拉有痴恋她50年的王子,更有守护2次的父亲,戴安娜不是对手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0-22   浏览次数:188

2006年6月11日,卡米拉的父亲在家乡去世,享年89岁,一向以坚强开朗示人的卡米拉在哭成泪人,发言人称她“精神完全崩溃”。

就在前一年,老父亲还乐呵呵地把她送进王宫,成为查尔斯的伴妃。

卡米拉父亲尚德是一位铁血硬汉,年轻时当过皇家骑兵军官,也参加过二战,是战功赫赫的老兵。1946年和卡米拉母亲结婚,1947年有了大女儿卡米拉。

与戴安娜重男轻女的古板父亲不同,卡米拉的父亲很开明。

幼年的卡米拉在父母全身心的宠爱中长大,她住在一幢有五间房屋的乡村别墅里,父亲从小就带她出门远足,骑马,长大了些就带她打猎,射击。

小小的卡米拉和同龄男孩并无二致,因此还有“小狮子”的绰号,配上她一头金发,也是很契合。

一个温暖的童年能带给孩子一生心灵的富足,卡米拉回忆这段时光时总是骄傲满满,她说:“无论发生什么,我知道我为人所需,被人所爱”。

确实,在卡米拉的生命中,无论发生什么危机,父亲都会及时帮助她摆脱困境,包括她的感情生活。

第一次:棒打鸳鸯

很多人都不明白,当年卡米拉和查尔斯爱得那么难分难舍,怎么就被一个异地打败了,卡米拉难道就不能等查尔斯回来吗?

在后来查尔斯王子的传记中,有研究者找到了事情的关键。

卡米拉本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男友安德鲁,两人分分合合纠葛多年,后来安德鲁劈腿安妮公主,两人又闹分手。

正值他在国外哈皮时,卡米拉主动接触到了查尔斯,有点“小报复”心理:不就是王室成员吗?我也可以谈一个。

哪知道天雷勾动地火,在短暂的接触中,两人竟越发不可自拔起来。

当时女王可看不惯这位“社交达人”卡米拉,不仅仅身份地位太低,乌七八糟的事还一箩筐,娶进门肯定会被挖出“黑历史”,影响王室声誉。

于是查尔斯被送出国执行海军任务,而安德鲁又恰巧回来了。

此时的卡米拉很两难,“多管闲事”的父亲可看不下去,他心里一直认准年轻有抱负的安德鲁,而不是“妈宝男”查尔斯,更可况女王这不还看不上他家和他女儿么,干嘛要自找羞辱。

卡米拉父亲在报纸上登了一则订婚布告,直接逼安德鲁表态,安德鲁知道自己娶安妮公主也不太够格,同时也放不下交往了7年的卡米拉,就遂了老丈人的意娶了卡米拉。

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位老父亲太强势了,怎么能自作主张呢?但卡米拉从没怪过父亲,毕竟和安德鲁交往7年,和查尔斯不过是前途渺茫的露水情缘,任谁选都会选个稳定的。

卡米拉和安德鲁风风光光结婚,这让远在天边的查尔斯伤心不已,同时也无能为力。

第二次:当面指责查尔斯

时间来到1992年,查尔斯和卡米拉“丹碧丝通话”曝光,一时间卡米拉成为众矢之的,连门都不敢出。

卡米拉父亲约查尔斯见面,当面指责他:你毁了我女儿的生活,让她的孩子成为别人取笑和漠视的对象……我的妻子病得很严重……你是一个不忠实的丈夫,一个不称职的父亲。

卡米拉父亲一生只娶了一位夫人,眼下老婆和女儿都被眼前这个懦弱的男人搞得不开心他如何能忍,哪怕是王储他也要当面骂。

这番话让查尔斯无地自容,同时却也明白了这位老人的言下之意:已经错了一次,不能再错一次,要对卡米拉一家负责。

1994年查尔斯承认一直和卡米拉藕断丝连,双双婚内出轨。

1995年,再也维持不下婚姻的卡米拉和安德鲁离婚,说起这个前夫安德鲁,也是个不错的男人,他就这么痛快地离婚了,从没向媒体吐露半个字,也没说过卡米拉的不是。

再到1997年戴安娜不幸去世,卡米拉更是变成过街老鼠,这次的打击比通话门更甚,父亲不得不在她身边看着,他从一开始到现在都不喜欢查尔斯,但架不住女儿喜欢。

1999,卡米拉50岁了,查尔斯和她第一次公开亮相,算是给民众一个表态。

此后卡米拉就这么没名没分地跟在查尔斯身后,直到2005年两人正式结婚,卡米拉终于能光明正大进出白金汉宫。

婚礼上老父亲红光满面,和外孙外孙女一起开开心心参加婚礼。在别人眼里卡米拉是破坏家庭的第三者,在他这却是一心要守护的女儿,谁都不准欺负,哪怕你是王室。

正是这样强大的“保护神”,才让卡米拉有着无比强大的内心,她敢想敢做,敢做敢当,只为她追求的正确。

转头来想想戴安娜,她的父亲,一位老牌的贵族,在他心里王室大过天,这个从小没啥存在感女儿能嫁给查尔斯已经是烧了高香,还谈什么抗争?

所以戴安娜从来没有从父亲那汲取到什么力量,她是家族中第三个孩子,6岁就经历父母离婚,然后各自有了小家。

她结婚时父亲已经57岁,腿脚都不利索了,更别提替她做什么;婚姻出现危机时,她找过母亲,母亲叫她忍着别多事……

一家人不同心同德,孩子就会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假如戴安娜有个爱她宠她又有手段的爹,她也能在王室混得风生水起吧!

可惜一切都被卡米拉占据了,她虽然没有十足的美貌,却有这么一个铁腕守护的“保护神”,不得不说命真好啊!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