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猎罪图鉴》沈翊太神杜成太弱,新颖悬疑探案剧,优点和不足共存-作者:董金迪
近期,悬疑探案剧《猎罪图鉴》成为今春网剧的一匹黑马。该剧以画像师这一新颖的题材和极具浪漫色彩的表达形式吸引了大批观众,剧中对社会热点的聚焦和复杂人性的挖掘也成为网络热议话题。
当然,剧中人物设置的“神化”和部分剧情不严谨、不连贯也是观众的诟病之处,可以说是一部优缺点都很明显的悬疑剧。
聚焦社会热点,现实题材的浪漫表达
对于刑侦题材剧,观众并不陌生。近几年除了讲述传统推理破案的剧集之外,把刑警当中某一特殊职位作为主要角色进行描绘的剧集也受到了大众的喜爱,比如有主要讲述法医工作的《法医秦明》,或者以犯罪心理学专家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心理罪》等影视作品。
但是,画像师作为在侦破案件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角色却鲜有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猎罪图鉴》正是抓住了这一新鲜题材,向观众揭开了警方画像师的“神秘面纱”。
即使是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监控系统分布范围如此之广的今天,画像师仍然在案件侦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一些复杂的案件中。
剧中展现的几个典型案件不仅通过一波三折的剧情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引人入胜,同时也展开了一幅关于画像师这一职业的图卷。
比如在AI换脸诈骗案当中,画像师沈翊通过被替换之后不同人脸当中相似的肌肉运动画出了藏在不同人脸背后犯罪分子的脸。
小叶性侵案当中,根据当事人的描述画出的画像无法形成一张正常人的脸,在了解到小叶由于致幻剂导致看到的五官变形之后,沈翊根据绘画的透视技巧和人的骨像生长规律最终锁定了嫌疑人。
华木姚被绑架一案,陈铭峰一人乔装分饰三角实施犯罪,普通人难以将脾气粗暴的段哥、温文尔雅的闻璟和憨厚老实的陈铭峰联想到一起,而沈翊通过“火眼金睛”辨识出三者骨像一致,从而拆穿了嫌疑人的谎言。
剧中故事的展开巧妙运用人物面貌的变化与掩盖,视觉的错觉与误差作为伏笔,然后随着故事的推进一步步抽丝剥茧、卸下层层伪装,带领观众到达真相。故事中的多次反转也将剧情不断推向高潮,给观众带来不同的震撼。
而且剧中一些案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并且在不同的案件当中涉及了多个社会热点问题,包括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拐卖妇女儿童、职场性别歧视,冒名顶替上大学、老年人电信诈骗、高科技犯罪等,都是近些年的热议的社会话题,在剧中巧妙融合、集中体现,引发广泛的关注。
面对上述各种案件,《猎罪图鉴》的表达形式却不死板。主角沈翊的设定本就是一位已经颇有名气的画家,在案件侦破中他的艺术思维也被最大程度呈现出来,因此剧中的多处表达与设计颇具艺术感。
剧中不仅仅运用达芬奇、雅克·路易·大卫、真蒂莱斯基等画家,《大卫之死》《朱迪斯斩杀赫罗弗尼斯》等画作与理论与现实相联系,充满艺术感与浪漫气息,还在一些细节表达上极具表现力。
比如,沈翊在得知自己的老师模仿自己的画作去售卖的时候,用蓝色的笔刷覆盖了那个仿冒的签名,再在那幅画上面画上了老师的肖像,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复杂情感和为老师保留最后一点尊严的心愿。
还有,沈翊在狱中见到褚英子时,褚英子本是咬破手指,以血来装点自己的美貌,但在沈翊所画的的肖像中中看到曾经纯真的自己不禁潸然泪下,将手指的血渍涂抹在了画像的眼睛上,以此来巧妙表现褚英子意识到自己已经双手沾满血迹,无法再回到从前纯真的复杂心理变化。
这种浪漫的表达既符合“图鉴”这一核心,也使得沈翊等角色的诠释更加丰满细腻、同时也真实表现了现实侦破案件中不仅具有理性的推理,也有感性的大胆猜想与心灵碰撞,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现实与浪漫的交锋。
人设有失偏颇,沈翊太神杜成遭削弱
《猎罪图鉴》热播之后,角色设置引起了很大争议,人物塑造的神化也被很多观众诟病。但事实上,对于剧中沈翊这一角色的出色画像才能是有迹可循的:
现实生活中一些画像师的过人之处,我们在“白银案”等新闻报道和《机智过人》《挑战不可能》等综艺节目中也可窥之一二,加之影视剧中采取一定的夸张手法,赋予角色一些过人之处是可以接受的。
不过,笔者认为沈翊这一角色之所以引起争议,事实上并不在于其“三岁画老”这种过人的才能,而是在角色功能分配上有失偏颇。剧中,沈翊除了画像的工作,其他非画像相关的大部分推理、案发现场细节的捕捉也几乎由沈翊一人包揽。
相比之下,金世佳所扮演的杜城,角色设定为北江分局的刑警队长,破获多起大案要案,是一位颇有经验的刑警队长 ,尤其是在剧集开头杜城对嫌犯实施抓捕的时候,没等看到沈翊的画像就通过自己的判断锁定了嫌疑人,及时实施了抓捕,足见他的能力出众。
但随着沈翊的到来,杜城的办案能力似乎被大大削弱,在大部分案件侦破过程中,几乎沦为刚刚成为刑警的沈翊的陪衬,成为上令下达、布置任务、总结案情的“工具人”,侦破案件的关键信息的发现与推理几乎全部由沈翊完成。
剧中其他刑警的角色更是如此,基本上都是交代必要信息的“工具人”,而沈翊一个“半路出家”转行做刑警的人却成为警队的“六边形战士”,确实难以令人信服。
剧情不太严谨,贯穿全剧大案有点弱
另外,剧情的跳跃不连贯、在一些地方逻辑不够严密也是该剧的硬伤。比如,杜城跟踪沈翊到一家心理诊所,问及沈翊的病情之后,医生竟然完全没有顾及病人的隐私,向杜城透露了全部病情。
在很多个案件故事中,案件的进展往往通过画像和沈翊的直觉猜测就进行到下一步,没有直接证据的证明和更进一步的推理。事实上,这一部分完全可以由杜城来进行补充,丰满角色的同时也能完整剧情。
从剧集开篇就铺垫的围绕“M”的国际拐卖人口大案,最终从“大BOSS”浮出水面到归案,只用了三集就草草结束。本以为第11集,代号“M”的嫌疑人出现时就开始进入剧集的高潮部分,但是反而用几个相对简单的故事接在“M”出现之后,隔了6集M才再次出现,这时已经接近剧集尾声。
而且,这一重要案件的故事性似乎远远不及前半部分的案件。最初的一人扮演三人实施绑架的案件、整容诊所杀人案件等都紧紧围绕画像这一核心元素展开叙述,而在最后的案件中,与画像的联系相对比较松散,难以达到剧集的高潮,无法满足观众对剧情的期待。
剖析复杂人性,心灵交流下的深刻思考
《猎罪图鉴》不仅题材新颖、剧情跌宕起伏、充满悬念,更重要的是通过画像这一要素由表及里,深入人的内心,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这是该剧的核心所在。
剧中的画像不仅仅停留在与人脸的相似性上,更在于对细节的捕捉和人性的描摹,同时也展现出一定的人文关怀。
蒋歌由于在职场中遭遇性别歧视,在一次整容后被陷害误入歧途,案件告破之后,一张居里夫人的画像让她潸然泪下,她也曾经是希望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一名普通女性。
在两女合谋杀害家暴男的案件中,通过对画家真蒂莱斯基的《朱迪斯斩杀赫罗弗尼斯》的讲述,表现出女性在面对暴行时的无助,以及女性的奋起反抗……
蒋歌和两名遭受家暴的女性不仅是加害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她们的罪行无可辩驳,但她们的遭遇又不得不令人同情。她们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通过暴力摆脱痛苦。剧中通过此类案件,精准地表达了现实之中绝境之下,善恶与黑白的复杂关系。
《猎罪图鉴》当中不仅有对人性的剖析,更有对现实问题的深层分析,甚至涉及哲学层面。
剧中开篇就对《马拉之死》的三个谎言进行了解说,画家欺骗了所有人,“画家一直在历史中担当着存留现场,还原瞬间的使命”,而画中的一个小小改动,却让一个杀戮者变成了慈善家。这正是这部剧集的核心,对于真与假、善与恶不断地明晰、不断地分辨。
在AI换脸诈骗案中,一句对高科技批判的台词也值得我们深思:“脸是我们最重要的识别符号,偷走这些东西仅仅几分钟甚至几秒钟……技术再先进也代替不了人脑,对复杂人性,和对事物最细微的洞察”。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被巨大的信息洪流裹挟,真实与虚假难以分辨,真相有时越来越难以接近,而且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不断挑战着现有的法律与道德的边界,如何去伪存真?如何正确运用高科技?正是当下的我们需要思考的重大命题。
《猎罪图鉴》通过相关案件的设置和合理的台词安排,尝试去引导思考和讨论这些命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