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骂陈凯歌夸郭敬明?看中国最牛编剧揭行业内幕-没想到,有一天让李成儒如坐针毡的,不是小鲜肉的演技,而是陈凯歌的“挤兑”。
节目中,陈凯歌以最文雅的词汇说着最伤人的话,让场边的李成儒坐不安席。
他以为自己怼得高明,怼得大气。
殊不知将骨子里那份刚愎狭隘表露无疑。
一边嘴上说着“接受对我的电影的一切评论”。
可真等别人说了实话,他又立马炸毛。
更何况人李成儒还真没说什么重话,只说自己因为舆论影响没看《无极》。
可即便如此,陈凯歌依然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
早在三年前,他对陈凯歌的评价,就为此刻做出最好的注解。
说起芦苇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没听过。
但要说他的作品,你一定如雷贯耳。
《霸王别姬》(戛纳金棕榈)《活着》(戛纳金棕榈)《雅图的婚事》(柏林金狮)……
更不要说还有国内国外大大小小的各种奖项。
这么说吧,只要能拿到他的剧本,基本就有了入围奖项的保障。
当然啦,能拿到他的剧本的人,本身也不可能是什么不入流的小透明。
三年前,芦苇参加了一档访谈节目《剧本堂》,就曾谈到陈凯歌和《无极》。
芦苇个戏剧发烧友,热爱各种戏剧。
所以当陈凯歌要找他拍《霸王别姬》时,那真是一拍即合。
芦苇说《霸王别姬》时期的陈凯歌,是他人生中状态最好的时期。
那时候他特别的虚怀若谷,别人的建议只要合理,他都能听明白。
一旁的汪海林还挑事,“您说他当时状态好,那就意味着他现在状态肯定不如当时,是吧?”
芦苇在一旁哈哈一笑说“好不好?还是用电影说话。”
然后主持人让他评价一下《无极》。
芦苇说当时在电影院看完《无极》,自己心里憋了一肚子气,接受采访时把电影一通骂。
结果第二天,这番话上了华商报。
自此以后,他就进了陈凯歌的黑名单,到现在也没有再联络过。
连早年帮他声名海外的老搭档,都被如此对待。
由此可见,陈凯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陈凯歌是一个有诗意的导演,但不太会讲故事。他自己写的剧情,结构不完整,剧情充满缺陷,但他本人又不自知。”
所以在写完《霸王别姬》后,他特意叮嘱陈凯歌一个字都不能改。
据说《霸王别姬》也是陈凯歌唯一一部没有对剧本创作进行干预的电影。
这也成就了他人生的巅峰。
后来,陈凯歌越来越出名,人也越来越刚愎自负。
拍电影时愈加独断专行,完全陶醉在自我艺术当中。
而且当外界出现批判声音时,他不会自思己过。
反而将问题推到“观众的观赏能力不足”身上。
其实,这都是过于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芦苇虽然也有点文人的崖岸,但却并不顽迂。
他看过《小时代》,并且还夸了郭敬明。
芦苇说,虽然从电影角度来说《小时代》一塌糊涂。
但郭敬明有一个优点,就是非常清醒。
他知道自己电影的定位,也知道电影的受众。
《小时代》就是拍给“郭粉”看的,整部电影的基调就是迎合这些人的口味。
所以即便被骂烂片,郭敬明也没有发动他的天赋技——诡辩。
更没像很多导演一样(不只陈凯歌一个),电影成绩不好就把责任推给观众。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就是,郭敬明虽是小人,但“小”的明明白白。
不像有些人,非要给自己立个牌坊。
节目中,芦苇还爆出了很多影视行业的内幕。
除了他的创作周期较长以外,还因为很多乱七八糟的原因。
他一共创作了26个剧本,但只拍出来11部。
其他的也不是没人买,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拍成。
比如当年吴宇森拍《赤壁》,就找到芦苇写剧本。
可惜因为两人创作理念分歧巨大,最后芦苇的本子被弃之不用。
因为吴宇森拍《赤壁》,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和平”。
芦苇觉得吴宇森很矫情,赤壁的故事里什么都有。
英雄啊,权谋啊,战争啊,哪怕是爱情也可以拍。
唯独没有“和平”。
在那个环境下,谁谈和平谁就死定了。
而且吴宇森拍《赤壁》思路就不对,不是拍正剧的思路,完全就是在捧角儿。
因为吴宇森一直在跟芦苇强调,小乔很重要,林志玲怎么好……
当然,从这个角度来说,《赤壁》是很成功的。
毕竟电影讲了什么故事,我已经完全想不起来了。
但林志玲的“萌萌,站起来!”至今仍记忆犹新。
同样因为“捧角儿”被弃用的本子,还有电影《白鹿原》。
不同的是,吴宇森是资本需求,而王全安是自己泡妞。
最初,是西影厂要拍《白鹿原》,找芦苇写剧本。
芦苇就推荐王全安当导演,那时的王全安还没成名。
期间,两人合作的《雅图的婚事》拿下戛纳金棕榈奖,王全安就此一夜成名。
《白鹿原》这个本子,芦苇写了四五年,一共写了七稿。
结果到最后,王全安用了自己用16天写成的一版。
为啥?
因为《白鹿原》的女主角给了张雨绮。
结果电影拍出来后,效果也很非常明显。
完全没有时代背景的厚重,全都围绕着田小娥而展开的。
节目里,芦苇还调侃《白鹿原》应该改名叫《田小娥传》或《田小娥的炕上》。
其实对于王全安这种为“泡妞”而创作电影的作为,芦苇本人并没有完全持否定态度。
但“加私活”有“加私活”的拍法。
比如张雨绮的田小娥。
原著中,田小娥本就是非常出彩的角色,读者群体中也受到很多人的喜欢。
真要拍《田小娥传》,完全可以把她拍得更饱满,更紧实,更光彩夺人。
可是王全安既不甘愿舍弃原著的厚重,又夹杂了捧角的私心。
最后的结果就是不伦不类,两头不讨好。
王全安拍《白鹿原》,用了芦苇剧本中的23场戏,大概占整部电影的六分之一。
制片方曾想让芦苇署名第二编剧,但芦苇怕砸了招牌,深思熟虑之下回绝了请求。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白鹿原》被做成了彻底的烂片。
不过,如果以“泡妞”的目的来看,王全安还是成功的。
除了“捧角”之外,芦苇的剧本还遭遇过很多问题。
比如他曾为陈可辛写过一本《等待》,至今已经19年了,仍然无法立项。
因为《等待》讲的是一个军人婚外恋的故事,所以你们懂的!
整段采访,芦苇说了很多影视行业的内幕。
其中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他说,很多人都在感叹,我们现在资金有了,技术有了,什么都有,但就是没有好剧本。其实好剧本还是有的,只是好剧本出来了,他们也看不明白。
其实如今回看这两部电影。
无论运境,色彩,构图等技巧性的东西,并不比现在优秀。
它们之所以成为“传奇”,其实只是简单地遵循了电影的创作规律。
导演,编剧,美工,演员,每个岗位各司其职,只为电影创作而用心。
可如今审查有自己的要求,资方有自己的顾虑,导演有自己的考量,演员有自己的想法……
一部电影各方都有意见,只是没人还想着电影的规律。
所以,好剧本真的没人明白吗?
不。
他们只是被欲望蒙住了眼睛。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