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12年了,姜文的子弹为什么还在飞?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09-22   浏览次数:219

今年的B站跨年晚会上,叶音舞团把《让子弹飞》搬上舞台,用舞蹈肢体语言重现鹅城三人交锋高能瞬间。

网友们直呼看爽了!

有人评论说:“ 让子弹飞,是我重复看过最多遍的一部电影。通常影视剧我只看一遍,看过就不会再看,很少超过一遍以上。很艺术,就像音乐一样反复欣赏,而且不同阶段再看,又有不同新理解。”

这颗2010年底射出的“子弹”,为何飞到现在仍没有落地?事实上,这颗子弹不仅没有落地,甚至速度还更快了。

而有功之臣既非姜文,更非其他主创,而是以B站、知乎、公众号为首的各大“影评”博主。

“申遗”、“全文背诵”、“每天亿遍”已不能表达观众的为姜痴狂!

“百万播放”、“三连”、“让学”亦不能承载UP主的孜孜不倦!

中国电影史上,的确甚少有一部电影,可以像《让子弹飞》这样,在让观众迷恋的同时,造就数之不尽的经典场面,历经岁月的摩挲,依然熠熠生辉。

因为每次热搜上有新事件发生,总能让我们想到《让子弹飞》里的种种名场面。

比如,去年引发广泛讨论的偶像粉丝集资乱象,职业粉丝扮演粉圈大粉,带动不明真相的小粉丝们无脑集资。最后,职业粉丝的钱如数奉还,小粉丝的钱内部分赃,被新华社称为“狂热的氪金游戏”。

《让子弹飞》里的经典台词,“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账”,早已生动形象地解释了如今疯狂的集资行为。

那几年影视行业掀起了并购热潮,股民们跟风疯狂买入。

B公司利用对A的并购,抬高自己公司身价市值,这就是赤裸的圈钱行径。

不是什么阴谋,是摆在桌面上的阳谋局,掐指一算就能看出其中的猫腻,但偏偏那么多人愿者上钩。

而对于股民来说,他们对这位导演的创作力,错当成了B公司的核心资产,殊不知这资产只是一个放大镜。

据行业报道,增长市值的27%给了这位导演,73%给了B公司。

典型的三七开。

而中国影视圈的水到底有多深,没人知道,这种巧立名目邪魔外道的事,鬼知道还有多少。

又比如,因直播销售贴牌酒而“晚年爆红”的潘长江,如今已经陷入“潘长江劝嘎最后也成嘎”的舆论漩涡中。

起初,潘长江规劝谢孟伟不要参与带货直播,他说“这里面的水很深”。但是潘长江自己,转过头来就去直播带货,成了大型“真香”现场。

《让子弹飞》里,汤师爷有这样一段台词:“百姓眼里,你是县长。可是黄四郎眼里,你就是跪着要饭的。挣钱嘛,生意,不寒碜。”

这句话,俨然成为一些晚节不保的老艺术家们,委身于资本的真实写照。

电影里,胡万怒斥老六吃了两碗粉却只给一碗的钱,指责他欺行霸市。

年轻气盛的老六辩驳:“放屁,我就吃了一碗的粉,当然只给他一碗的钱。”

势单力薄的小贩在胡万、武举人的威逼下,只能说吃了两碗。

老六百口莫辩,气地把身上所有的钱全拿出来,意思是我还差这点钱吗?

胡万知道他不差钱,差的是冷静,他再煽风点火地激怒:“有钱不给,你不是欺负老实人嘛?”

在被众人包围的道德绝境下,老六剖开自己的肚子,取出肚中的米粉证明,是不是只有一碗啊!

众人见状直接走散,只有他端着一碗血淋淋的粉,含着泪,在哀求中冤屈而死。

一句话,他吃了几碗粉根本不重要,重要的就是他们想剖开你的肚子。

新疆棉事件,“给了一碗的钱吃了两碗粉”再次精确而直接地切中了事情要害,因此有网友提出了让电影去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一呼百应,迅速成为网络热梗。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让子弹飞》的经典和前瞻性。

放在生活里,这类事同样不少见。

现在网上,即使你根本拿不出什么可靠证据,还是可以诬告一个人。而且被诬告的人必须想尽方法,证明自己根本没做恶事。

比如去年那起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事件。

这位吴女士不过是非常正常地下楼去取了个快递,却被楼下的便利店店主偷拍视频,恶意编排莫须有的对话,造谣其出轨快递小哥,并大肆传播。随后不久,吴女士被诊断为抑郁状态。这也让吴女士倍感疑惑,她曾经向记者发问:“明明自己什么都没有做,(为什么)这一切的后果都是我一个人在承担?”

一部电影,能历经十年而不衰,并且继续被无数人拿来反复咀嚼,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它近乎无限大的可解读性。

《让子弹飞》中那些无处不在又耐人寻味的细节与隐喻,既是导演与创作团队的奇思妙想,同时也是他们与观众开的一个个意味深长的玩笑。也正是这些细节与隐喻支撑起了《让子弹飞》的可解读性。

为什么土匪的面具是麻将?

为什么一碗凉粉就能死人?

为什么墓碑是个手势“六”的形状?

为什么要在黄四郎的门上打出一个标点符号?

观众脑子里的问号,大概跟电影里的一样大。

纷繁的意象和奇观将人卷起又抛下,你只能放弃思考,仰卧在河底,尽力睁大眼睛,看会被姜文带向何方。

电影的故事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土匪假冒的县长,打倒了真正的恶霸豪绅。作为故事逻辑,它足够清晰,甚至单薄,却也为姜文提供了纵情发挥的空白。

与其说现在人们重提《让子弹飞》是在回味那些情节和叙事,不如说是那些情绪碎片被似曾相识的场景重新激活。

我个人从未尝试类似的解读。相对来说,我更认同姜文对自己电影的看法,即他的所有电影归根结底是一部电影,就是对于某种确定的历史叙事的嘲弄,对于被压抑的人性的复活。换句话说,反讽就是他的核心所在。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十年来,正是这些所谓的过度解读让子弹飞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观众在猜谜的过程中享受着索隐的快感。而这些快感,配合着近些年来某些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比如对于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的再肯定,比如对于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诉求,比如对于宏大叙事的狂热。观众愿意相信,在一个小城故事的背后,隐藏着历史与未来。

从这个角度而言,十二年之后再次回味《让子弹飞》,我对它充满怀念。因为,在这个文艺创作日益贫瘠化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再找到这样生气勃发意义充盈的文本。

正如戴锦华教授所评价的,《让子弹飞》的艺术高度并不令人满意,但它大声疾呼公平、公平、公平,是国产商业片中一种难能可贵的,曾经熟悉但现在已然模糊的表述。

THE END
*
*
*
*